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10种暗示法,好过“打骂”教育

    来源:PCBABY      作者:未知   2011年03月12日
分享到:


  吃完饭,小老虎刚刚走出门,谁知道立刻捂着肚子大喊:“我肚子疼!”

  其他小动物见状,赶紧把它送到医院。经过一系列抢救后,它虚弱地问:“医生,我这是怎么回事啊?”

  “都怪你饭前不洗手,吃了一肚子脏东西!”说完,护士们都笑了起来。小老虎后悔极了,可是眼泪却只能往自己肚子里咽。

  故事讲完了,妈妈却不知道是否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晚饭前,妈妈刚想叫小虎吃饭,小虎冲了过来,张开一双干净的手,自豪地喊道:“妈妈,你看我的手多干净!我可不想像小老虎那样进医院!”

  妈妈没想到,一则小故事居然让孩子的行为有所改变。从那以后,只要她发现小虎有不好的习惯,就会针对此事编成故事。时间一长,小虎的各种小瑕疵逐渐就消失了。

  不用讲述一大堆道理,他*的小故事便帮助小虎改掉了毛病。因为这个故事,引导他体会出了这样的暗示:不系好鞋带,走路就有可能摔个大跟头;吃饭前不洗手,就有可能吃到病菌,让自己生病。

  孩子之所以能够通过故事与小瑕疵“绝缘”,是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并且喜欢幻想自己也是故事里的主人公。看到正面的主人公,他们就想自己也是那样;而当反面人物出现时,他们也一定会联想到自己,希望自己与反面人物截然不同。

  孩子愿意根据故事改变自己的行为,就是因为故事里有自己的“榜样”,而没有父母教条式的训斥。我们都知道,“榜样”对人们,尤其是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所以,让故事里的“榜样”引导孩子、暗示孩子,这比父母的劝说要有用得多。就像当年《灌篮高手》风靡之时,所有的孩子都愿意穿上运动服,在篮球场上蹦蹦跳跳,再不需要父母的督促。一样的道理,前者是他*的“烦人”哕唆灌输,后者是奇思妙想的故事暗示,孩子愿意选择哪个,自然一目了然。

  当然,针对孩子的小故事,父母一定要保证它的生动活泼,切不可枯燥乏味。否则,孩子不仅不能利用故事改掉自己的小毛病,反而还会同家人产生隔阂。

  假如你的孩子也有小毛病,那么赶紧拿起笔,为他们编制一个美好的童话王国吧!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