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对儿童的价值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你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他就会有一个失败的青年、痛苦的中年、悔恨的老年!”随着国内社会竞争的加剧,类似的话语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见诸于媒体。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Amy Chua)的新书《虎妈的战歌》所引起的激烈争论,似乎也证实了上述观点的有理。
蔡美儿要求她的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绝不允许做以下事情:在外过夜、看电影、出演校园剧、抱怨没有参演校园剧、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选择自己的业余活动、考试成绩没达到A、除了体育和戏剧外其他学科没有得第一名、除了钢琴和小提琴外学习其他乐器、不学习钢琴和小提琴。除了功课,她给两个孩子安排的文娱活动是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以及大量的阅读,在路易莎上中学以后,才勉强为她增加了网球。
关于孩子学习的动力来自兴趣这种观点,蔡美儿说:“如果你不擅长做某件事,你就永远不会对它感兴趣。”因此她一次又一次地命令女儿:“回到钢琴旁!”练不好曲子,就别吃饭,别休息,甚至别上厕所——在美国,这已经高度接近于虐待儿童的犯罪行为了。
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蔡美儿都被有意无意地误读和妖魔化了。这可能与她撰写这本书所使用的挑衅语气有关,她自称虎妈(Tiger Mother),指责那些没有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美国家长为“失败者”,这让美国人联想到他们目前在经济上的暂时挫败,甚至担心他们在教育、科技上的领先还能持续多久。这和国内家长“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其实完全如出一辙。但与此同时,在这本为人母的回忆录中,蔡美儿实际上是想比较中西家庭教育之道,并说出自己的反思,她在书的封面上写道:“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上为什么比西方父母做得更好的故事,但事实上也是一个关于文化冲突的痛苦、荣耀滋味的短暂,以及我被一个十三岁孩子挫败的卑微经历的故事。”
撇开这些误读不谈,这场讨论中提到的两个问题对家有孩子的中国父母们来说,可能更值得关心:孩子的学习兴趣能否来自训练?有出息的孩子真的不能在童年时多玩耍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中国人自古就讲“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正如蔡美儿强调的,一件事情,你只要通过练习达到较高的水平,兴趣自然会产生。我们国家的许多世界冠军、音乐大赛获奖者,都是这么培养出来的。但用同样的方法,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也没有培养出有极大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和企业领袖。
所以,在具体的家教活动中,今天的家长们切不可粗暴地照搬古训,以为像蔡美儿那样颁布禁令,让孩子多花时间练习,就能学好一门艺术或别的知识,因为孩子的兴趣点和特性必须尊重,更需要开发,它们与勤学苦练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一个人的成才、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受到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和人生机遇的影响。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
菠菜和坚果,防脂肪肝
过量饮食会导致肝脏中甘油三酯...... <详情>
-
常揉腹部有6大养生奇效
一、促进肠蠕动,消除便秘揉腹...... <详情>
-
朱莉切除乳腺引质疑:背后潜藏巨额利益
5月14日,好莱坞女星安吉丽...... <详情>
热门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