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来源:小花生网      作者:未知   2023年03月19日
分享到:

国际学校经常做一种练习,叫:Facts and Opinions ,给小孩一句话,一段文字,甚至一篇文章,让他们区分,这是一个事实,还是一个观点?

看个例子,你马上就能明白:

左边——冰淇淋很好吃。(这是一个观点)

右边——冰淇淋通常是用牛奶制品做的。(这是一个事实)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1 张

在英美教育体系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从这些超级简单的例子里去学会分辨,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

这张给小朋友做的海报特别能说明问题: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2 张

Fact(事实):

就是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比如,企鹅走路摇摇摆摆)

Opinion(观点):

表达一种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无须证明(比如,我觉得薄荷巧克力冰淇淋最好吃)

帮小朋友学会区分 Facts and Opinions,是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起点。为什么要区分呢?因为很多时候,观点和事实很容易被混淆。国外学校在教学生阅读理解和论文写作的时候,特别要求学生能清楚区分文章中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

在我们的文化里,也经常发生把观点和事实搅在一起的问题。很多时候,大家争论的其实是观点,而不是事实。观点是很难争论出谁对谁错的,而事实,很多时候是有可能去证明真假的。

因此,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我们来看看国外小朋友是怎样去学会区分观点和事实的……

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做简单区分练习,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事实)

苏斯博士是我最喜欢的作家。(观点)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3 张

这个阶段,老师还会让孩子通过一些特定的用词去判定一段陈述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

比如,有很多形容词(good, beautiful, ugly, bad ...),或比较级形容词的(best, worst, greatest ...)的,多数是一个观点性陈述。

而数字、统计、科学、历史、非虚构……这些概念往往和事实有更多联系。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4 张

小学中高年级:进一步辨别事实和观点,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

这个阶段,让孩子特别注意文字和谈话中出现的那些带有意见倾向性和概括总结性的词儿(think,  believe, always, feel, never  ... ),含有这些词,说明这很可能是一个观点陈述。

老师会让学生从文章中特意去找这些词,从而判断发现哪些文章侧重于陈述事实,哪些其实更侧重于表达作者的看法。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5 张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会专门学习 Persuasive Writing,直接翻译为“劝说性写作”,比较像咱们这里的 “议论文写作”,核心在于引导孩子们学会用事实去支撑他们的观点。下面这种练习纸用的很多。

我的观点是什么(Point of View)

开篇句子 (Lead Sentence)

原因(Reason)

证据(Evidence)

学会用事实去支撑观点!我们说话、写文章、做研究,做很多事情的时候,这都是最最最基本的出发点。

初中阶段:知道即使是事实陈述,也会夹杂观点和偏见

这个阶段,会引导孩子明白,即使是一个人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会含有很多偏见和个人看法。比如,同样报道一个事件,《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也许说的都是事实,但讲述方式不一样,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对读者头脑形成的影响也会不一样。

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你我说的是一个事实,但我们的说法可能会很不一样,听众的感觉也会很不一样。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6 张

有一个学校的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个练习,随便选了一天的《纽约时报》,问学生们这些问题:

1、你怎么确定这篇文章是新闻,还是观点?

2、所谓新闻 (news),和新闻分析(news analysis),到底有什么区别?

3、有哪些文章把事实和观点混起来了?

4、你觉得区分事实和观点容易么?

……


学生们后来发现,其实把什么文章放在什么位置,《纽约时报》可是大有讲究,并且,一篇文章里的事实成分和观点成分很多时候也并不容易区分。

高中阶段:懂得真实的世界真伪难辨,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

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求更高,会让学生从新闻报道、博客文章等媒体信息中去辨别那些伪装成事实的观点,分析作者背后的动机。

这时候,也许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开始对古罗马皇帝马可安东尼在《沉思录》里的这句千古名言有所体会了:

我们所听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观点,而非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一个视角,而非真相。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7 张

怎么样,这个概念是不是既简单又复杂?

从幼儿园到中学,一个小孩如果能一直有意识地去辨别别人的话里哪些是客观的事实,哪些是主观的看法,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不会更加清晰呢?

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你看,其实也一点都不难,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处处找到和孩子一起锻炼这种思维习惯的机会。

我们再来读一段关于事实与观点的文字,《在美国学写作》

by蓝调共和 常居于休斯顿

在美国学写作,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点是教师们对于事实与观点差异的强调。美国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什么是事实陈述,什么是观点陈述。对于前者,你要用可信的证据去反驳,对于后者可以各自表述。比如,当一个人说:“我觉得今天好热啊!”这就是一个观点陈述(诉诸经验或个人感受,不是fact),你不能以“今天才28度,不热啊”去反驳他。因为对于说话者,28度可能就算很热了,因为各人的感受和标准是不同的。但如果一个人说:“今年夏天比去年的温度高多了!”,涉及到事实层面的问题,你就可以拿两年温度对比的数据作为证据去反驳了。

所以我每次与美国人聊天时,感觉比较轻松,因为他们能够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不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在讲授argument一章时,老师第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说一下什么问题是无需讲道理的?”大家不约而同的回答:“个人喜好、传统、宗教信仰……”可见,大家对什么话题可以以理服人,什么没有必要,有一个基本共识(当然,这都是在不伤害他人、不违法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说他就爱好打人,那就不是个人喜好问题了)。

但在国内,这个共识就经常没有。比如当你表达一个仅仅是个人喜好无关他人利益时,就总是会有人跑出来试图与你辩论一番。应该明白,个人喜好大多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比如一个人喜欢星座血型或就是讨厌一个人,你跟他讲一堆道理,是没用的。传统和信仰也是如此。比如你问一名穆斯林女性:“为什么你总是戴着黑纱巾?”如果她的回答是:“这是传统”,而不是加以解释时,你就应该识趣,知道在这个话题上已经没有多少讨论的空间了。你可以分析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体现出怎样的价值观,但应该认识到诉诸传统本身不是在讲道理。“这是传统”其实就=“我们就是喜欢”。还有敏感的宗教问题也是如此,与教徒说理是很傻的,也是无用之功。除非你就是喜欢。

对于事实的反驳往往是比较简单的,特别是当这个事实是普遍为人所知的。比如青岛位于山东,这就是个事实陈述,无需辩论,无需引用资料去说明。但若不是常识的事实,或者是观点时(除了上述三种),就复杂了,你必须论证,否则说服力不足。比如有一次我写一篇赏析马丁.路德.金的文章时,我说他的《Stride Toward Freedom》(1958)这本书的读者大部分是黑人。老师点评时,在most上标注说:“你可以说many,但如果你用most这个词,必须要证明它”。确实,我只是想当然的推测,并没有找过证据。我想着只是普通的分析性作文嘛,不用那么严谨。但是不行,我们老师的态度是严肃的,因为她想培养的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观点应该有证据支持。

用这个标准去看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我不得不说,他的主观臆断是相当多的(当然,要使这一点有说服力必须举例,但我实在懒得再看一遍他的书,我就抛出个观点了。因为没有举例论证,显然说服力不足,我也认了)。如果他只是个人随便写写网文,不是出版物,也就罢了。因为读者对网文的信任度是有限的,不会太当真。但一旦成为正式出版物,读者群变了、阅读范围也扩大了,对文章的严谨程度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章在网上看看觉得不错,一旦变成书了,就觉得比较口水,因为读者群变了,对质量的要求也变了。

关于如何辩论(argument),我们使用的课本《The little, brown reader》中有一章《writing an argument》说得非常好,它列了9个容易出错的方面。比如它说,辩论时应该避免false authority。如引用一个专业不是该领域的专家的言论(一名心脏科的医生对于政治话题的发言可信度就不高),或引用了一个前学术权威的话(他的观点早就被新的证据推翻了,或已经时过境迁,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了)。还应注意适当的引用(False quotation)。比如我在一篇讲到学习上的坚持的文章里,引用了丘吉尔的“决不放弃”的演讲。老师就说不合适,因为他是针对二战这个特定情况说的,而不是针对一般情况的,语境是不同的。引用名言时,不仅仅意思要合适,背景也应该尽量相似。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换了引用,采用一位作家的言论:“When the world says, ‘Give up,’ Hope whispers, ‘Try it one more time.’”这样,就切题多了。

书中还有一点提醒蛮重要的,就是suppression of evidence。这一点说的是不要忽视相对观点中的合理证据。看似对立的观念其实往往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在论证中点出了这些合理的因素,会加强你的论证。否则读者会疑惑,为何你对某些方面绝口不提?每次看方舟子对他人的质疑,我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很多认为是铁证的证据,往往明显存在着另外的解释,但他几乎从来不提可能有其他的解释,这反而削弱了他观点的说服力。

另外一个是我自己的看法。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我常常看到有些人扯“资格说”,然后就开始走向比道德、比人品的歧路。就像王小波说的:“中国人论战往往不是讲道理,经常是在赌命。赌人品,赌道德,并且想法捉对方的奸。”

其实对于公共话题,是没有什么资格准入的,谁都可以发言。专家可以发言、普通人也可以发言;人品高的人可以发言、人品低劣的也可以发言。没有谁需要让哪个机构或部门认定一下资格,说:“你符合要求啦,可以进入辩论场啦!”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资格说,其实是指有没有说服力。把“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个话,你自己都……”改成:“你当然可以这样说,但因为你自己……所以没有说服力。”就合理多了。谁都可以发言,并不意味着他们发言的效果是相同的或者他们的说服力是相同的。不经过调查的人完全有发言权,只是他们的说法没有说服力罢了。

耶鲁哲学博士谈写作:如何能有逻辑的表达思想 第 8 张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