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教育,要学会给孩子们一些“闲暇”

    来源:哲学园      作者:未知   2021年06月26日
分享到:

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的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卢梭


图源:pixabay.com

1.我们总是精确算计背离了生活的美感与真实 

美学家蒋勋有一次问工程师:“你们在这里工作五年了,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公司门口那一排树是什么树?”结果,没有人能回答上来。

美学家朱光潜,曾在他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有没有人观察过,校园那片芍药是怎么盛开的?”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

我们越是精确计算时间,越想每一分钟都有价值产出,就会越背离生活的美感与真实。对此,我有深刻体悟。

某晚,我去朋友家谈事,朋友女儿坐在窗边做作业。突然听到她一声喊:“妈妈快看,月亮好美。”结果遭到妈妈一顿训斥:“能不能认真点?天天开小差。一个半小时内,必须做完!”朋友女儿眼里的光顿时暗淡下来。我特别想过去安慰她说:“是啊,今夜的月亮真美啊!”

现在有一句调侃的话叫,有一种慢,是你妈妈觉得很慢。常听很多家长抱怨孩子说:“都两个小时了,你才写了这么一点。”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两个小时”仅仅是一个概念,他的时间节律完全根据自己的认知去掌控,这也是孩子通过时间维度去认识事物,并建立起感知事物的思维和方式。

他记住的是“我写了什么”,而不是“我花了多长时间在写”。

2.孩子的时间被成人“压榨”和“包办”

诗人T.S.艾略特在为《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撰写前言时说:“这种具有见识和闲暇的圈子,才是我的诗作的核心读者。而今大规模的社会经济变革,令这种观点变得完全不可想象。”

艾略特讲的正是“闲暇的丢失”,而今这种丢失还在持续,并且随着经济变革越演越烈,我们成人已经“包办”了孩子的时间——

学校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家庭有家庭作息时间表,孩子们被驱迫着做无休止的功课、接受课外辅导,没有一点儿闲暇——没有休息时间,没有游戏时间,更没有偷懒和自由呼吸的时间,他们像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也不停。

学校和家庭制定的时间表贯穿着权利逻辑,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

教育时间设计中的最大弊端是“满”和“精细”,导致了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而对孩子时间的极度压榨,背后体现了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父母的焦虑情绪。孩子被放在时间的“真空”,怎会有空间的拓展?更不要奢求精神的独立和自由成长。

这种畸形的成长过程,导致了孩子的精神缺钙,这也是很多高学历的人缺乏生活能力和很难适应社会现实的重要原因。

“儿童没有时间当儿童,少年没有心情做少年,成人没有空间为成人”,林清玄说:“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当儿童,没有游戏、歌唱与笑闹,可以预见二十年后,我们的社会将没有诗情、没有文学、没有音乐,也没有文明。”

3.古希腊的教育理想,关键词是“闲暇”

对于“教育闲暇”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

亚里士多德在思考教育的时候,就曾批评很多希腊城堡在确立政体之初,没有考虑最高的理想,而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人们觉得有用的事物上,比如战争和征伐,其背后是一种不惜以牺牲其他的善,来获取物质繁荣的狂热心态。

他认为,城邦的教育系统,应当使其公民在人类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做好准备,具有实用性的活动,闲暇,和平以及战争。教育应该在构成一个人的各种要素之间保持平衡,即:他的身体,他的欲望,他的习惯以及他的推理能力。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理想中,闲暇教育占据了核心地位。他区分了“闲暇”和“职业”的内涵,认为教育需要让人们为这两种生存状态做好准备。“职业”涉及事功与必需,而“闲暇”则是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最高形式的人类活动,其终极目的,是对于理智上的卓越、高贵和美的追求。

亚里士多德还设想了一种“有闲的”公民或者阶层,主要由具有文化修养的人构成,他们有自己的“职业”,也履行公民义务,但是他们的主要兴趣和活动都在于毫无功利的、对于心灵的培养。

他的这个观点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几个世纪以来,它塑造了精英阶层的自我认识,还构成了几大经典学科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内容,这些学科形成了西方传统中的“高雅文化”。

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曾明确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论说:“不管世界如何,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过神灵、人类的心灵,那么他作为一条蚯蚓或许还算过得不错,但是作为一个有爱国情感的人,他是悲惨的。”

4.把“闲暇”还给孩子,别怕浪费时间

亚里斯多德关于“闲暇”的教育思想,也深刻影响着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一就是“闲暇”,单词的历史也能证明这一点:希腊语的“闲暇”是skole,拉丁语是scola,英语是school。准确地说,school的意思不是“学校”,而是“闲暇”。

闲暇,该是怎样一种情景呢?

在电影《无问西东》中有一个场景,这也是发生在西南联大的真事——

学生们正坐在简陋的教室上课,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大雨敲打铁皮屋顶,发出巨大的声响,教授数次提高音量,但还是盖不过雨打铁皮声。大家以为教授会气急败坏,可是他没有。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静坐听雨。在那样一个金戈铁马的年代,那样一个不知何去何从的年代,教授竟让大家静坐听雨。为什么?就是在教学生要有从容的心境。

李希贵在《给教育一些“闲暇”》一文中提到,他在考察英国伊顿公学时,发现学校有一个“师生聊天”时间。每逢周末,老师们都要带多名学生回到自己家里,一起做饭一起游戏,在轻松自如中敞开心扉。“有人曾经对伊顿公学毕业生做过一次调查,发现在母校的所有活动中,他们认为最应该保留的项目竟然是周末的聊天。”

在王承绪的《斯宾塞的生平和教育思想》一文中,我们看到斯宾塞的童年——他在星期六下午和类似的休闲时间,到乡间闲逛,寻找篱笆旁边的宝贝。他跑遍附近的地区,熟悉每一处篱笆。春天,他寻找鸟巢,采集紫罗兰和玫瑰。秋天,他采集香菇、黑莓、蔷薇果、山楂果,酸苹果和其他果实。

他的父亲不对他进行任何形式的教学,而是引导他从事昆虫学研究。他收集了相当多的蛾子、蝴蝶、蜻蜓、甲虫。他变得非常兴奋,一度早上六点出发,去追捕这些宝贝。父亲还鼓励斯宾塞绘制饲养的昆虫…… 

只有把当下的时间放空,未来的时间才有发挥的可能。约翰·列侬说,所有你乐于挥霍的时间都不算浪费。

当孩子们把时间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他们收获的是兴趣、友谊、品质等综合能力。如果孩子每天花一到两个小时打篮球,可强身健体,磨炼意志,培养协作精神;孩子每天花点时间画画,看似无用,实则在构建自己的想象空间,培养审美能力,他的绘画经历将被运用在文学、音乐、建筑等学习体验中;我们成人带孩子去郊游,孩子们玩得开心,还触摸了自然的节律,感受了生命的活力,激发了创作的热情。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曾说:“闲暇意味着自由,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地选择符合内心体验和需要的有意义的活动。人的素质很大部分是闲暇时间形成的,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素质缺陷,均与学校剥夺了学生的闲暇生活有着很大的关系。”

教育闲暇,就是要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世界深刻而独到的感悟、体认和把握。而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放下压力的沉思冥想,最有可能创生独到的思想……这些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教育。

闲暇带来的这种自由和兴趣,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前提。遗憾的是,我们已经离得太远。

周文忠(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闲暇教育的价值、问题及路径》一文中说:“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中,诸如隐性课程,校外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于有系统有组织的培养人的闲暇观、闲暇能力及实施闲暇教育的政策、机构、路径等则几乎没有。公共教育系统很大一部分不仅是帮助儿童为职业作准备,也是用来帮助为生活做准备的。我们要尽快把闲暇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中去,纳入政策教育决策的视野中去,落实到教育规划中去。”

我们设想有那么一天,学校也能“下午一律自由活动”,不必怕可能出现的混乱,只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图书馆、博物馆、试验园地、专家讲座、天文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田、心理咨询室、运动场地、舞蹈场地、甚至练武场……孩子就可能发展兴趣,爱好,锻炼出健美体魄,培养出健全人格,而未来的教育会是怎样的一派生机勃勃!

我常想起巴学园里的那个阿泰,上课时他总是一个人呆在他的酒精灯、试管、和烧瓶旁边,要么就在座位上读很难的物理书,老师也不打扰他。这个阿泰,就是山明泰二,日本著名的物理学家。这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小男孩,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