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时尚生活健康在线娱乐休闲礼仪风俗家庭教育精美图库手机版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中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公平是重点

    来源:瞭望      作者:未知   2010年07月19日
分享到:

  高中阶段教育将于2020年得以普及。其中将包括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的中等职业教育。规划还要求,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将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加大东部高校对西部高校对口支援力度。

  规划指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将进一步加大民族教育支持力度。

  特殊教育体系也要求完善,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近年,教育领域内的各项数据呈快速增长,但质量难尽如人意。有鉴于此,十年规划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根据要求,中国将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开足开好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

  由于高考压力,高中阶段一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瓶颈。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包括在高中阶段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职业教育则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规划提出,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高等教育的中长期目标确定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曾于2008年称,过去十几年,教育领域有发展,有改良,但缺少对教育本源的改革。他指出,“中国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的教育十年规划,高举改革创新旗帜,部署了多项具体环节的改革措施,包括此前为社会广泛呼吁的学校“去行政化”。

  《纲要》提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热点阅读

 

推荐阅读

精彩推荐

阅读排行

热门搜索